8月22日,人工智能、国家治理与法治论坛在华东政法大学举行。同一天,华东政法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指数研究院也正式揭牌。总参第四部原副部长郝叶力、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修全、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解超、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张明军分别致辞。
论坛上,发布了《2017年国家治理指数报告》(NGI)(以下简称《报告》)。该指数对全球192个国家的年度治理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测量和评估。此次《报告》是国家治理指数连续第三年正式发布。
《报告》显示,从整体上看,全球主要国家的治理水平相对均衡,大国和经济强国在总排名中位居前列。其中美国超越去年的丹麦,排名第一。第二到第九位的国家分别是:英国、瑞典、挪威、德国、法国、卢森堡、荷兰、芬兰、日本。
中国排在第24位,比去年上升4个名次。其中,基础性指标排名第24位,价值性指标排名第27位,持续性指标排名第30位。《报告》对国家治理能力和人均GDP做了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存在较大的相关性,相关性系数为0.716。中国作为一个人均GDP全球排名第68名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在192个国家中排在第24名实属不易。
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在于,此次增加了国家治理难度系数。为什么要增加这一系数?华东政法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指数研究院院长、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教授介绍,在三年来的研究中,指数研发团队发现一个问题:在人口相对较少的国家,国家治理得分都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经过讨论研究和征询专家建议,研发团队认为规模是影响国家治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团队尝试提出了国家规模的权力空间理论,试图对国家规模与权力边界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家治理难度的计算公式。治理难度计算依据分别是:国土面积、邻国数量、人口数量。同时,对国家治理能力也进行了量化分析,国家治理能力由国家绩效与治理难度系数相乘所得。结果显示,治理难度系数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是:中国、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埃及、苏丹、土耳其、伊朗、阿尔及利亚。加入治理难度系数后重新计算的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是:德国、美国、英国、法国、瑞典、澳大利亚、中国、日本、加拿大、西班牙。虽然中国治理难度系数排名第一,但是中国治理能力却能够排名第七。这也从一个侧面用客观数据证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2017年国家治理指数报告》中,还着力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国家治理在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成就,用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国家治理的成就。国家治理指数的优势不仅在于能够把复杂、抽象的概念进行直观化的展示,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更广泛的国际传播,树立中国的大国形象。从这个角度而言,继续推进国家治理指数的建设,可以对中国的国家治理进行有效的评估,展现中国国家治理的经验和智慧。
在随后举行的专家研讨中,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国家治理指数发布的意义,认为这一指数的构建具有突破西方政治指数霸权的战略意义,客观展示了中国治理的成就,是对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有益尝试。同时,专家们也对指数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比如更多运用大数据手段等。
当天论坛上还举行了中国城市法治指数研讨。华东政法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指数研究院副院长游腾飞介绍说,指数背后隐藏着制度性话语权。西方长期关注法治指数的研发,但脱离不了西方价值观对法治观念的理解和解读,很多时候指数成为西方国家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性工具。而我们国内法治指数研究才刚刚起步,且可操作性比较差。以党政部门为主导、行政化的法治工作考核测评构成了现阶段国内法治指数设计的主基调,这就导致“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问题出现。在这方面,上海可以率先尝试,打造“上海城市法治指数”,为营造全球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卓越全球城市提供有效支撑。